高铁掌掴事件:舆论咋就过不去呢?10天内网上竟发生这么多事 热门
一件原本很快就可以平息的小事,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。
舆论从一边倒转向“两面派”,让大伙搞不清楚原委,弄不清楚谁对谁错。
既然过不去,那就查到底。
【资料图】
带着被网暴的焦虑和小小的正义感,查了今日头条上关于“重庆高铁掌掴”的224条内容。
结果统计如下。
一、事情的时间脉络
5月8号前
事情发生在5月2日的C6276次列车车厢内,一起治安纠纷事件。
5月3日到5月7日,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多。其中5月3、4、5三天,网络上的报道主要是以陈述为主,算是一场普通的新闻信息在发布。
5月6、7两天,舆论围绕着两个话题展开:
“ 互殴没问题 ”,占比约为1/4; “ 坚决不和解 ”,占比约为3/4。
事情很简单,互殴与否看是通报,和不和解看双方的心情。
然而,舆论却开始变的不可“控”。
5月8日
经过两天的信息发酵,5月8日这天网络上的信息开始增多。
舆论围绕的话题开始发生变化:
“ 坚决不和解 ”约占31.6%, “ 互殴有问题 ”约占31.6%, “ 互殴没问题 ”约占10%, “ 质疑J方 ”约占10%,“ 打人者身份 ”约占16%。
舆论的方向开始转向“ 互殴有问题、质疑J方 ”, 打人者身份 开始“浮出”水面。
5月9日
这一天,该事件登上了热搜。
舆论围绕的话题分别是:
“ 打人者身份 ”约占36.8%, “ 权威说不是互殴 ”,约占18.5%, “ 打人者服软 ”约占21%, “ 其它 ”约占23.7%。
这些信息中, 打人者身份 问题被放大讨论。普通人之间的矛盾,多大的事都能被忽视。
一旦涉及到身份敏感者,就会被迅速发掘。
多数人,不管信息真实与否,先选择相信,这与当下的公信力有着极大的关系。
鲶鱼类的人越多, 公信力 越弱。
当然,也有个别声音,怀疑有人引导舆论。只是声音太弱,没人听。
5月10日
官方公布视频后,舆论被推上顶峰。
舆论话题分别是:
“ 打人者身份及负面 ”约占52.4%,“ 是互殴,女孩有错 ”约占19%,“ 判罚不公 ”约占9.5%,“ 其它 ”约占19%。
打人者身份 问题,打人者想 花钱了事 ,甚至打人者用了 假名 ,成为舆论的焦点。
是互殴、被打女孩子有错 的声音再次出现。
判罚不公,影响社会风气 的声音开始出现。
认为执法公正,甚至觉得数字在刻意抹黑执法者,但声音太少。
5月11日
这一天,舆论的声浪高过了10号这天。
舆论话题分别是:
“ 是互殴,女孩有错” 40.5%,“ 打人者身份 ”16.7%,“ 视频不对,判罚不公 ”11.9%,“ 东北大哥 ”14.3,“ 其它 ”16.7%。
很多人开始提醒王某,见好就收的时候,更多的人怀疑有人在替杨某“洗白”。
这应该和完整视频开始出现有关系,人们觉得这事没必要继续了。
然而, 东北大哥 却被网暴。从中可以看到,网民中有些人真的有戾气。
5月12日
热议在持续,没有降温的势头。
舆论话题分别是:
“ 打人者身份 ”30%,“ 是互殴,女孩有错 ”22.5%,“ 普通人很无力 ”12.5%,“ 东北大哥 ”15%,“ 其它 ”20%。
打人者的身份 问题,持续占据话题榜,矛盾的焦点词汇是:公职。
而“ 双方均有错 ”的话题开始下降, 东北大哥 持续被网暴。
“ 普通人很无力 ”类话题开始出现,与“ 打人者身份 ”形成对比,大众被“勾”起了 怨恨 。
有人持续怀疑视频完整性,质疑高铁站。
理性分析问题,还原过程的人越来越多。
5月13日
这会,事情的热度应该下降了吧。谁知道呢?过了今天不打算再关心了。
舆论话题分别是:
“ 视频有问题,官方引导 ”11%,“ 普通人很无力 ”19%,“ 是互殴,女孩有错 ”19%;“ 乘客发声,女孩无辜 ”26%,“其它”26%。
人们终于不再谈打人者身份,有疑似录视频的乘客写的内容出现,支持女孩;
质疑官方,视频不对的观点在持续;支持通报,女孩有错的声音开始下降。
同时,理性分析问题的人越来越多。
备注:以上统计,截止到13号中午,抽样选取有代表性内容。约有148条图文,76条视频。内容进行了检查,标题与内容主题同步。
二,有哪些人,带着什么目的?
看着这些数据,一直在想,是否存在舆论被引导?打人者是否花钱请人“洗地”?
从不同发声者的角度,应能窥探一二。
素人
素人定义:非自媒体作者,非专业人士,偶尔发动态。
因为这件事情热度一度到顶峰,5月9日当天全网热搜中,有多个标题上热搜,很多“素人”参与了讨论。
大多数是以评论留言的形式发句话,但也有个别人发条动态。
他们发文,多数是看了网上一些自媒体作者发的内容后,根据自己看到的信息及知识面,做出判断后发个动态。
对于事情的真实度,他们不容易掌握,却容易在留言中给出中肯、甚至正确的评价。
当然,一些过于“激动”的人,更容易说出极端的话,做出极端的事情。
博主/作者
这里有两类博主,一种是专职博主,一种是业余作者。我属于后者。
专职博主的动作只有一个:博流量。
你要相信这句话,为了流量没有他们不敢写、不敢说的。甚至有些事情他们可以掐头去尾,再添加油加醋的润一番。
社会热点中,哪些类型容易吸引人?
体现社会的不公平、阶级分化严重,不公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沿着这条线,专业博主可以弄出很多话题。
这里面,不乏有知名的大V。但从找到的视频中看,大多数都是普通作者。
业余作者有两个心理:博流量,当爱好。
因为业余,所以内容的质量还不如专职作者。他们对于信息的考评力度更小,甚至只是看几篇内容和视频,就照着改。
指望他们挖出事情的真相的可能性更低,为了流量比专职博主更不负责,甚至有些内容涉及到侵权,他们要么不在意,要么无知。
如果说过程中,打人者收买他们“洗地”,还真不如找大V。
还有谁?
还会有谁对这类事情上心呢?
易吸引人的社会热点:体现社会的不公平、阶级分化严重,不公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沿着这条线,再结合上图中的话题变化趋势会发现:
5月8日-11日:属于这件事的热议高峰期,话题开始向“ 不公平、阶段分化 ”问题上转移,焦点是: 打人者身份和判罚不公 ;
5月12日-13日: 认可互殴,觉得女孩也有错 的话题,几乎贯穿过程。5月11日对前排女孩有质疑的 作者 ,有的人 被网暴 。
紧接着,觉得 不公平、阶级分化 而导致 普通人有无力感 的内容开始出现。
而当人们开始反思的时候,往往会想到现实的生活,很容易被带进预先设置好的【潜网】中。
这张网要“捞”什么: 让人们思考,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?
这会在人们心中“烙下印痕”,当被“烙”的次数多了之后, 直接打击的是社会的公信力 ,以及更多的目的……
谁会更喜欢这类事情越多越好呢?
那一定是藏在互联网阴暗角落里的人,用键盘和鼠标打出的每一个字,像“子弹”一样击在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口。
你可以质疑我替别人说话,但一定不要怀疑,在互联网上,有那么一群人,在干着这样一件事: 凡是有利于打击社会公信力的事,都容易被网络放大。
结语
看了很多的文章和视频后,觉得事情不应该一边倒。虽然打人者应该受到惩罚,但也想站在自己的角度,评一下。
每个人经历不同,观点有异,和价值无关。
见不得一个人带着毫不在意、无所谓,甚至有理的时候不配合的嘴脸。
于是,写了:
没想到,很多人私信我,说话真恶心。无奈之下,修改了,免得被人惦记。
后来,又把那篇被隐藏的作文解锁:
就想试一下,私信我的人,哪些是素人,哪些是阴暗角落里的人?
结果,如你所愿,如上所说……